RWA的现实与幻想,不能以当下的技术路径去布局未来

    关于RWA,既有共识,也有存在异议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刺耳的Whistle」发出了刺耳的哨音(而不是四平八稳谁也挑不出刺也谁都不得罪的复读机放送),并吸引了同样尖锐的回应,我们的观点就这样在讨论中不断校正得更加准确。本文是与其中两位朋友互相交流(或论战)而形成的整理及反思。关于证券化与代币化来自传统金融行业,曾在华尔街从事过多年的衍生品设计、定价和交易工作,可以说是关于衍生品(包括证券化)深入堂奥的内行人。双方认识已有两年多,他经常批评我在金融方面的浅薄,扎心的是他说的往往是对的。这次我们聊了四十来分钟,他是RWA的非利益非相关者,但对我在文章中的「证券化」概念提出异议,并且对RWA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最后,我对他关于「证券化」概念的正本清源心服口服,不过在关于RWA未来走向的判断上则持保留意见。他关于「证券化」所勘误的点在于那篇文章讨论的「证券化」(Securitization)是狭义的概念,并不适合放在「金融史上的证券化」的尺度来讨论,因为真正的证券化其实从16世纪的荷兰就出现了,也就是股票和债券。这些就是证券化,但大家都直接称之为股票、债券、期权之类。后来才开始把非标资产也进行证券化,也就是我在文中所讨论的证券化。比如做房产抵押贷款债权的MBS(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做房地产以外的各种应收账款的ABS(资产支持证券),还有做担保债务凭证的CDO(担保债务凭证)。所以我所讨论的证券化是指后来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它是狭义的证券化。

    现在我修正一下表述,今天鼓吹的RWA的万亿市场,绝大部分其实是ABS的市场,他们吹牛皮的时候仿佛遗忘了有ABS这回事。这位朋友不仅补充了「证券化」的定义,还表达了对「代币化」的期待。他认为证券化只能做到交易,而代币化则意味着还可以添加其他功能,非常有想象空间。他觉得我对于RWA(主要是STO,证券型代币发行)的批评太过于苛刻,虽然现阶段的代币很大程度上只是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但未来还是有潜力演化为具有更强描述能力的token,而不仅仅是货币。我完全认同他对于代币化的未来的看法,事实上我在那篇文中举例SolvProtocol,就是因为他们提出了ERC-3525,发明了介于FT与NFT之间SFT(多说一句,FT和NFT只是现实已经存在的资产形式的映射)。话说另一位朋友,发来了他们的EIP-7797提案。所以我们唯一的分歧点在于对未来的判断。我认为现在大多数RWA项目没戏,因为它们先天基因就不够cryptonative,后天环境又不容乐观,所以寄希望于还很微弱的正在以cryptonative的逻辑构建应用层协议的RWA项目。他认为应该抛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先做起来再说,现在有人愿意去做RWA的交易所,后面自然会冒出适合RWA的资产,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合适的资产,就去否定RWA交易所未来没有价值。我之所以保留我的观点,是因为我觉得RWA交易所对crypto市场的影响还不如现货ETF(虽然目前也同样没啥影响),至少牛市时真的会有热钱通过ETF涌向crypto行业,但是投资RWA的钱是从传统金融进入了真实世界,跟crypto行业没什么关系,唯一赚钱的是交易所本身。现在很多鼓吹RWA的项目,甚至是想让crypto的钱进入真实世界,整个逻辑完全颠倒了(crypto市场才多大?

    !)。关于政策与技术另一位朋友是比莱资本&42teach的CEO曾林钏Bruce,他写了一篇《驳〈RWA万亿叙事泡沫论〉》,虽然我们在观点上针锋相对,但在共同认识的朋友拉的小群里,我们初次认识就商业互捧起来,并约定来一场space正式辩论,本文只是《驳〈驳《RWA万亿叙事泡沫论》〉》。鸡与蛋我们的第一个分歧点跟上一位朋友一样,也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他们都支持「先有交易所,再有资产」,而我则持保留意见。Bruce在文中提出应该先让汽车上路,再迭代实现量产。在他看来,我给RWA降温,相当于是一个嘲笑刚发明的汽车不如驴车的保守派。可事实上我不是嘲笑汽车行业没有未来,而是指出不能把刚发明的汽车当作未来。汽车的历史往往是追溯到1885年的奔驰,但法国人在1769年就制造了由蒸汽机驱动的三轮汽车。如果当时的人把这款三轮汽车作为经典款式来布局未来汽车行业,那显然大错特错了。从汽车说回到RWA,我对RWA的未来非常乐观,只是我不认为赢家属于现在做RWA的诸位。

    原因就是前面说的现在大多数RWA项目先天基因就不够cryptonative,后天环境又不容乐观(主要是牵涉整个法制体系的调整),所以我还是更看好那些以cryptonative的逻辑构建应用层协议的RWA项目,尽管现在还很微弱。Web3与香港第二个分歧点是政策支持力度。Bruce认为是香港需要Web3,而不是Web3需要香港。站在上帝视角确实是这样的,但你得站在具体的行动者的立场上来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演。我已在上篇文章中充分提及(但没有展开说明)让RWA配套这件事的难度,理由是立法已经很难了,何况还是关于金融体系的立法,复杂度远远高于驴车还是汽车上路的交通法。我的观点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如果港府有重构金融领域法制体系的魄力,那么请先把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基本盘重新激活再说,事实上就流动性而言港股已经成沼泽地了,这件事情在轻重缓急的优先级上远远高于还是新概念的RWA。技术够用论第三个分歧点在于对技术周期的判断上。Bruce认为就目前的STO/RWA而言,以太坊+Layer2已经基本够实现token化了,而我认为现有的底层基础设施远远不够。扎心地说,现有的Layer2是廉价版的以太坊,它并没有技术范式上的升级,当然ZK、跨链等方向确实在不断进步之中。而且即使是在现有的底层基础设施上做RWA,那也应该有协议层的创新,才能支持定制化的token,FT和NFT只是在模拟那些现实中已经存在的资产形态。现在大多数关于RWA的讨论,就像是相90年代的人讨论新出现的掌上电脑,它的确很酷,但它以及基于它开发的各种应用早就消失了,直到2007年带有范式革命的iPhone的亮相才真正开启了未来。

    所以我的观点一言以蔽之,要么专注于基于现有的操作系统去发展协议,要么专注于迭代新的操作系统。RWA现实与幻想的总结以上两位朋友的分歧看起来非常明显,但我们再来看一下共识,就会发现这些分歧都是细枝末节上的分歧——我们都非常看好crypto的未来。尽管AI现在风头正盛,已经突破了技术临界点,但我仍然坚定地看好crypto。其实今年已经有不少行业内的朋友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理由是目前确实没有出现大的技术迭代,再加上政策端和金融端的风险,很可能这个行业就跟历史上很多技术风口一样昙花一现就没了。但还是认为,Web3/元宇宙/DWeb的方向没有任何问题,到来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技术路径上谁统治谁还尚未可知,那么crypto还是有机会去攻占它!只是极度乐观的Bruce已经躬身入局革命去了,而审慎乐观的我则看着他们做无谓的炮灰,并继续寻找更适合的路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Whistle先从自媒体开始,用一个季度的时间去让行业听到我们的声音。」Whistle会继续向市场发出清晰甚至刺耳的声音,也会发布更多具有建设性的内容,比如关于ZK与跨链的实现路径之类。我们坚信现在二级市场正在触底(但还没有到底)且一级市场正在酝酿新叙事的关键时刻,欢迎各位在不同领域前行的朋友,无论是认可还是反驳,都非常欢迎一起交流~正如「刺耳的Whistle」成立以来的理念:每一轮牛市都有新的叙事,而叙事之下是技术、市场、政策等不同因素的演进,在快速迭代的crypto行业,能够对这些因素的底层逻辑和趋势有所洞见的人,往往是深耕细分赛道数年的研究员、项目方(而不是刚接触到这些新概念的人)。他们在行业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长期的追踪、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他们真实的声音不能为市场听见,淹没在了噪音里。我相信这些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观点在碰撞中才会更接近于真相。比如本文提到的两位朋友,他们的经验与思考是躬身入局才得来的,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无论是认可还是反驳,能共振的都是同频的。

Pixel Artist Pixel Artist
Happy Kittens Puzzle Happy Kittens Puzzle
Penguin Cafe Penguin Cafe
Animal Connection Animal Connection
Snakes N Ladders Snakes N Ladders
Pixel Skate Pixel Skate
BeeLine BeeLine
Draw Parking Draw Parking
Draw Racing Draw Racing
Soccer Balls Soccer Balls
Happy Fishing Happy Fishing
Crashy Cat Crashy Cat

FREE GAMES FOR KIDS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