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1 转型 Layer2 漫谈“以太坊 Layer2”背后的生意经

    做L2,最近似乎成为了一种热潮。从新兴项目到老牌公链,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L2解决方案。7月17日,由BitDAO孵化,采用OptimisticRollup的模块化L2解决方案MantleNetwork上线主网;7月18日,小狐狸钱包(Metamask)母公司Consensys研发的L2解决方案Linea也开放主网Alpha版本;更早之前,Coinbase也宣布了其L2解决方案BASE的测试网络。最近,甚至老牌公链Celo在其内部论坛中发布提案,呼吁将自己的发展方向由独立的Layer1公链,转为与以太坊兼容的L2方案。依稀记得两年前的新公链之争,各路诸侯都是以”以太坊killer“的姿态出现,试图”干掉“以太坊;而今扎堆做L2,则更像"以太坊Builder”,通过技术优化来“分担”以太坊的性能问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正面竞争,后者优雅寄生。现在,为何大家纷纷热衷投入L2的怀抱,而看不到扎堆搞新公链的现象了?是新公链不香了,还是L2确实能够带来新的叙事和收益?L2,一门见效更快的生意Mantle和Linea这种一开始就奔着L2去的解决方案我们就不再赘述,其对外叙事无外乎是提高ETH的可扩展性以及降低费用,为应用和用户创造更好的交互体验。而Celo这种本就是L1的公链选择做L2,第一眼的直观反应就是“妥协开倒车”——与ETH竞争的公链,是通过不破不立的方式来解决以太坊的缺点,即“我自己可以做的更好”;而反过来又选择成为以太坊的L2,颇有一种投降加盟的意味。

    个中缘由,我们可以先来看看Celo自己是怎么说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所带来的好处无法反驳,但笔者觉得没有触及到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项目选择单独做一条L1正面刚,或是借势寄生于以太坊,用L2的方式来跑马圈地?答案是成本与收益。来自闪电HSL的文章《做Rollup是一门好生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意视角:无论是开发L1还是L2,都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并创造价值。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L2似乎更能挣钱。业务模式:L2-->与ETH主链功能等效-->gas费更低,速度更快-->吸引dapp和用户-->增加链上交易量;L2收入:用户L2链上交易所支付的gas费;L2支出:L2运营商定期将Rollup的交易批量打包上传到以太坊L1,支出gas费;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即运营L2rollup模式大概的毛利;因此,只要L2上的应用和TVL越多,就会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用户交易,使得L2的运营方在支出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做大收入,进而提高利润。而在成本方面,Rollup不需要研发复杂的共识机制,其理论上也不需要代币(哪怕现在的项目有),最低只需要一台服务器就可以启动运行,最核心的技术组件都可以用Optimistic或Arbitrum来搭建,相当于有了完整的开源解决方案,难度肯定低于单独做一条L1。相比之下,开发一条新的公链(L1)的成本和难度都要高得多:首先,你需要开发一套市场能买账的共识机制,这需要大量的研发资源、时间和积累;其次,你需要吸引足够多的节点参与你的网络,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最后,你需要构建一些差异化的叙事,如主打隐私或者安全等...同时,数据也在印证着成本收益的分析。来自TokenTerminal的数据显示,过去半年内收入排前十的项目,如果仅看公链层,也仅有以太坊、波场和BNBChain入围,而L2中的Arbitrum也在这个排行中。考虑到这几条L1和Arbitrum在建设时间长短上的对比,显然Arbitrum在纯收入上的性价比更胜一筹。另外,在熊市环境下,面向VC讲故事更难融资,散户更难买账,做一条新L1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必然历经波折,项目方自己通过资本市场,将Token进行变现,这种挣钱的路明显变得更加难走,因此远不如做一条L2来的实在和划算。

    与其从0到1去肝一条充满特色的公链,投入大,见效慢;不如寄生于以太坊的L2中,投入小,见效相对快。更为重要的是“流量生意”,即用户从哪里来。如前所述,TVL和交易量是L2们能否获取收入的关键,这背后则依赖于更多用户的进入。Coinbase、Metamask或者币安做L2,天然就可以将其CEX或钱包业务中的存量用户通过产品集成的方式引入L2中,在获客成本上具有初创团队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诸如Celo等L1转变成L2,也可以将L1上已有的用户进行迁移,只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但无论如何,项目和资本选择做L2,大多还是从自家产品生态或以太坊生态中的存量用户启动,进而再扩展到更多的合作场景中(如Polygon在Web2领域的动作)。L1是死海,L2已近红海?上文只是从L1和L2自身的一些内部特点进行分析,而如果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选择做L2就更容易理解了。来自DeFiLlama的数据显示,目前市面上的公链共有近200条。排除其中包括的数十条L2,大概意味着我们面临着近190条L1公链。因此,目前的L1赛道更像是死海:盐(密)度超标,竞争激烈。

    占据用户心智的公链就那么几条,更何况随着近几年的黑天鹅事件以及资本的撤出,许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公链目前在各类用户活跃、收入构成、交易量等等指标看板中已经不见了踪影。大多数L1们,概念还在,但并非生机盎然。选择跳入死海从生意上来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比之下,L2的大池子情况会稍好一些。L2总的TVL,拉长时间来看仍然处于一个增长的上升态势;竞争格局上,目前L2Beat能统计到的L2共有26条,竞争压力大概是L1的七分之一。同时在市场份额上虽然跑出了Arb和OP两个大头,但其他项目的市占率相对零散且平均,其中再跑出一个大头的机会更大。不过,考虑技术架构,存量市场上不同技术栈的L2已经有了典型的代表:采用Optimisticrollup的OPtimism和Arbitrum;采用Zk-Proof的有Zksync以及Starknet;基于OPStack构建的Base;Consensys推出的EVM兼容链Linea;Polygon推出的Zk-EVM等....虽然谈不上蓝海,但相较于L1来说仍有机会。而随着今年以太坊技术升级的完成以及后续几个升级,围绕性能做文章的叙事将长期存在,L2们仍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窗口;同时熊市中能够持续保持热度的叙事和赛道并不多,L2在注意力和资金稀缺的大环境中,也有持续被关注的优势。因此从竞争格局和外部环境来看,做L2目前似乎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L2的生意,服务于谁?

    在生意之外,笔者感到了一种圈子中的“冗余”。我们常常看到一个项目从一条L1迁移到另一条L1,从支持一条L2到支持更多的L2。项目们跨着链跑来跑去,同时链本身也越来越多。换一个生态,就能又跑马圈地一次,聚集又一波资源,俘获又一波用户。L1和L2们某种程度上像是尚未开发的殖民地,忽略技术细节的差别,同样的业务换一个地方又能来一次。我们需要那么多“地方”吗?这么多地方服务于谁?资本需要、撸毛需要、scam需要、叙事需要....唯独正常的需求可能不需要。如果所有的L2都在无差别地谈费用更低,速度更快,那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毕竟作为最终用户,技术过程并不重要,使用结果一致的情况下,越来越卷的L2可以互为替代品。历史表明,新公链运动一轮下来,以太坊还是那个以太坊,反而在竞争中更加壮大了。对于目前L2的状态来说会不会也是如此?从蓝海到红海再到死海,一轮撒钱过后,项目密度越来越大,最终留在水面上的也就是那么一到两个,而水池中的用户可能没有几个。L2这门生意经,可以很快见效,但愿不要竭泽而渔。

Pixel Artist Pixel Artist
Happy Kittens Puzzle Happy Kittens Puzzle
Penguin Cafe Penguin Cafe
Animal Connection Animal Connection
Snakes N Ladders Snakes N Ladders
Pixel Skate Pixel Skate
BeeLine BeeLine
Draw Parking Draw Parking
Draw Racing Draw Racing
Soccer Balls Soccer Balls
Happy Fishing Happy Fishing
Crashy Cat Crashy Cat

FREE GAMES FOR KIDS ONLINE